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0

極端正義的兩難:應用倫理思辨框架之個案分析與反思

🪶 導言:當理性走到盡頭,正義變成一種掙扎

想像有一天,你必須在兩個人之間選擇誰能活下來。
一邊是年輕的單親家長,三個孩子在病房外哭泣;
另一邊是年邁的科學家,手上的研究可能改變全人類的命運。

葉克膜只剩一台。
選擇誰,都等於放棄另一個世界。

這樣的場景不是電影,而是真實可能發生的倫理難題。
在這篇分析裡,我嘗試用「企業倫理知識地圖」與三大倫理學理論(效益論、義務論、德行論),
去解構這個看似無解的選擇,看看當理性與道德正面衝突時,我們還能倚靠什麼。

這不是單純的學術演練,而是對「人」的省思。
因為有時候,最艱難的決定,不是誰對誰錯,而是——你願意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
🧭 文章架構說明流程圖

[情境設定]

倫理兩難:資源只剩一份,兩條生命都值得拯救

[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]
├─ 利害關係人理論 → 誰受到影響?
├─ 三大倫理哲學 → 效益論、義務論、德行論
└─ 倫理決策流程 → 十步驟理性分析

[結果分析]
├─ 效益論:最大幸福 vs 不確定的未來
├─ 義務論:平等與尊嚴的程序正義
└─ 德行論:決策者的品格與良知

[討論與反思]
├─ 理性的缺口:三理論衝突無解
├─ 道德承擔:悲劇中的選擇
└─ 管理啟示:制度與文化的倫理勇氣

[結論]
→ 真正的答案不是「對錯」,而是如何在悲劇中保持人性。


一、緒論

在現代醫療環境中,經營者肩負著日益沉重的雙重壓力:一方面必須確保機構在商業上的永續經營;另一方面,更承擔著深刻的社會與道德責任。每一次決策不僅影響財務報表,更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、員工的福祉以及社區的信任。本報告旨在探討醫療經營中最尖銳的倫理挑戰——當資源極度匱乏時,我們該如何面對「正義」的終極考驗。

為此,本文設定一個極端的倫理兩難情境(Ethical Dilemma):假設一場重大災難突襲本市,導致傷患大量湧入,醫療資源在短時間內消耗殆盡。此刻院內僅剩最後一台葉克膜(ECMO),而同時有兩位性命垂危的病患急需使用:

  • 一位是育有三名年幼子女的年輕單親家長
  • 另一位是德高望重、其研究正處於重大醫學突破前夕的年邁科學家

拯救任何一人,都意味著放棄另一人。這個情境將「正義」的思辨推向了極致,迫使我們直面生命的價值該如何衡量的艱難問題。

本文的目的,是作為一名經營者,運用在企業倫理課程中所學的「企業倫理知識地圖(Knowledge Map of Business Ethics)」及相關道德哲學框架,對此極端情境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倫理分析。報告將遵循嚴謹的架構,深入剖析不同倫理視角下的決策理據,最終揭示各理論在現實困境中所暴露的「缺口與矛盾」,並提出個人的深刻反思。


二、研究方法

為了對前述的極端倫理困境進行嚴謹且結構化的分析,本章將闡述所採用的核心分析框架與理論工具。這些工具均源於課堂講授內容,旨在將一個充滿情感衝擊的難題,轉化為可供理性思辨的課題。

核心分析框架

本研究以「企業倫理知識地圖 (Knowledge Map of Business Ethics)」為總體指導原則,整合了企業倫理的關鍵要素。本次分析聚焦以下三個核心部分:

  1. 利害關係人理論 (Stakeholder Theory):辨識並分析所有受此決策影響的個人與群體。
  2. 價值體系與道德哲學 (Value System - Moral Philosophy):運用主流倫理學理論,從多元視角審視決策的道德基礎。
  3. 倫理決策流程 (Ethical Decision Process):遵循系統性思考程序,確保分析的完整性與邏輯性。

倫理理論視角

為達成多元視角的倫理分析,本報告採用以下三種主流道德哲學,其核心思想如下表:

理論 (Theory) 核心焦點 (Focus) 核心思想 (Ethical Thinking and Value)
效益論 (Utilitarianism) 結果 (Consequences) 強調行為的後果,追求「最大化多數人的幸福」(maximize benefits)。核心提問為:「這個行為是否為最多數人帶來了最大的利益?」
義務論 (Deontological Ethics) 動機與責任 (Motivation & Obligation) 強調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普遍性原則,重視對人性的尊嚴與尊重。核心提問為:「我是否希望人人都如此行事?」
德行論 (Virtue Ethics) 品格 (Character) 不直接判斷行為的對錯,而是聚焦決策者的品格。核心提問為:「一個有德行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?」

決策流程模型

為確保分析的系統性,本報告依循「倫理決策的思考與分析程序 (Thinking and analysis procedures for ethical decision-making)」,逐步拆解並審視此兩難問題。該程序共包含十個步驟,從釐清事實、分析利害關係人,到發展與評估解決方案,為複雜的倫理判斷提供清晰的路徑圖。


三、結果分析

本章將前述研究方法應用於具體案例情境,依循「倫理決策的思考與分析程序」逐步展現分析結果,揭示其中蘊含的深刻張力。

3.1 釐清事實 (Clarify the facts)

假設一場重大災難後,僅剩一台葉克膜(ECMO),兩位病患同時急需使用:
一位年輕的單親家長(育有三名幼子),另一位年邁的科學家(即將完成重大研究)。資源的絕對稀缺迫使必須在兩條生命之間抉擇。


3.2 分析與辨識關鍵利害關係人

根據利害關係人理論,可辨識出「初級」與「次級」利害關係人:

初級利害關係人 (Primary Stakeholders)

  • 病患本人:核心利益是獲得生存權。
  • 病患家屬:盼望家人獲救,避免家庭破碎。
  • 醫療團隊:履行救死扶傷職責,同時承受心理壓力與法律風險。
  • 機構股東:關心機構聲譽與財務穩健。

次級利害關係人 (Secondary Stakeholders)

  • 社區大眾:關注醫療體系的公平性與信任。
  • 政府主管機關:監督資源分配的合法性與公益性。
  • 媒體:報導方式將直接影響輿論與社會觀感。

3.3 定義問題與倫理議題

核心倫理問題在於「分配正義」的衝突:
是否應以結果衡量(誰的存活帶來更大社會效益),還是堅守平等原則(生命價值皆等同)?
這直接觸及生命權、公平性與社會福祉的根本議題。


3.4 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案

  • 方案一:將葉克膜分配給年輕單親家長。
  • 方案二:將葉克膜分配給年邁科學家。

3.5 決定方案的倫理價值

效益論分析 (Utilitarianism)

  • 支持方案一(救家長):能確保家庭完整、三名子女免於孤兒命運。
  • 支持方案二(救科學家):若研究成功,未來可拯救更多人。
  • 困境:如何比較「確定的家庭幸福」與「不確定的社會福祉」?

義務論分析 (Deontological Ethics)

  • 生命應具平等價值,不能依社會貢獻評判。
  • 可採「先來後到」或「抽籤」以確保程序正義。
  • 為結果犧牲權利,違反人性尊嚴原則。

德行論分析 (Virtue Ethics)

  • 問:「一位有德行的管理者會怎麼做?」
  • 展現仁慈(Compassion)、公正(Justice)、誠信(Integrity)。
  • 強調誠實與承擔,而非逃避責任。

3.6 評估限制與選擇方案

效益論充滿不確定;義務論過於僵化;德行論欠缺操作性。
此困境無完美解答,只能揭示理性分析的極限。


四、討論與反思

理性的缺口(Gap of Rationality)

每一倫理框架都提供合理辯護,卻互相衝突、無法調和:

  • 效益論:計算未來,卻無法預測不確定性。
  • 義務論:堅守原則,卻可能導致悲劇。
  • 德行論:關注品格,卻無明確行動指南。

這顯示了「道德兩難 (ethical dilemma)」的本質:任何選擇都將帶來代價
當理性走到盡頭,唯有承擔仍在。


個人心得與自我反思

身為經營管理者,面對這種「無解的難題」,深感心理壓力與道德重擔。
這不僅是管理決策,更是良知的考驗。

課堂中提到的「修行」與「自我修煉 (self-cultivation)」在此獲得真實意義。
這類決策迫使我反思:

我的價值觀是什麼?
我所領導的機構存在的根本目的為何?

任何理論都不足以涵蓋生命的複雜性。
最終決策需融入人性關懷與謙卑。
我們做的,不是「對」與「錯」之選,而是「悲劇」與「另一個悲劇」間的負責任判斷。


對管理的啟示

  1. 建立公開透明的倫理準則
    應預先制定「災難醫療資源分配準則 (triage protocols)」,並與社會溝通,讓第一線人員不必獨自承擔道德壓力。

  2. 塑造強健的倫理文化
    借鏡「信義房屋」案例,其成功在於建立共同價值:「信義,該做的事說到做到」。
    同樣,組織必須以「以人為本」為核心,尊重尊嚴、培養正向思維,使決策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。


五、結論

本報告以虛構案例,透過效益論、義務論與德行論三種倫理框架,深入分析極端情境下的正義問題。結果顯示,單一理論無法提供完美解答,各自存在侷限與矛盾。

真正的解方不在於「找到正確答案」,而在於建立穩健、透明且具人文關懷的倫理決策流程與文化
當危機來臨,理性思辨與制度支撐能減少個人道德創傷,維持機構核心價值與社會信任。


六、參考資料

Chang, A. (張詠晴).
Lee, L. (李禮孟).
Yang, B. (楊百川).

(註:此列表為本報告撰寫過程中,所參考之企業倫理課程授課教師。)


上一篇
TAIDE:蔡宗翰教授的生成式 AI 語言創新之路
下一篇
企業社會責任的商業論證
系列文
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:連結教育、收入、婚姻與居住,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7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